魏家莊村[山東省寧陽縣磁窯鎮魏家莊村]

魏家莊村[山東省寧陽縣磁窯鎮魏家莊村]

魏家莊村(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磁窯鎮魏家莊村)位於磁窯鎮西南,距鎮政府4公里處。東鄰韓家莊,南鄰劉家窪水庫上游,西鄰鳳凰山大道,,有兩個自然村(魏家莊和西魏家莊),2013年,全村轄區總面積1516畝,其中耕地面積1338畝,其他占地面積178畝。

村情介紹

魏家莊村位於磁窯鎮西南,距鎮政府4公里處。東鄰韓家莊,南鄰劉家窪水庫上游,西鄰鳳凰山大道,,有兩個自然村(魏家莊和西魏家莊),2013年,全村轄區總面積1516畝,其中耕地面積1338畝,其他占地面積178畝。

據《魏氏堂折》記載,魏姓遷此定居至今已傳十九代,約在明朝後期。以姓氏取名魏家莊。西魏家莊,據查證,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年)魏家莊劉姓分家後到此定居。以後魏家莊人陸續遷此。至1970年,已有二十多戶,俗稱“小河西”,“小西莊”。1971年修建劉家窪水庫,魏家莊又有部分戶遷到此處居住。系魏家莊派生村,又在西邊,故取名西魏家莊。

全村地處丘陵地區,發源於彩山東坡的泉河、嘩啦溝在村南交匯,另有四條小河流呈東西走向穿過該村地域,有塘壩2處,村南劉家窪水庫上游攔截後用於該村南坡澆灌,境內種植作物以小麥、玉米、花生、生薑為主,有花崗岩可開採,2013年植被覆蓋率75%。

新中國成立前後,由於生活困難和衛生條件差,人口增長較慢,1951年,全村共有164戶、616人;1953年初級社時172戶、628人,1955年冬高級社時180戶、639人,1958年人民公社時186戶、783人,1978年248戶、1108人,2013年,戶籍307戶、1195人,男性624人、女性57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千分之6.7,全部為漢族。

該村有史以來以農業為主,生產糧食,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萬元,1978年改革開放時人均收入為123元,1979年改革開放後人均收入156元,特別是1982年經營體制改革後,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多種經營,人均收入達到238元,到1991年全村實現總收入為93萬元,人均740元,2000年為371萬元,人均純收入3200元,2013年實現村總收入1214萬元,人均純收入13100元。曾被授予縣級“文明村莊”稱號。2012年榮獲縣委AAA級村黨組織。

建制沿革

1960年1月村大隊黨   支部、管理委員會成立。

1967年水庫蓄水量增加,小橋時長被淹,原南驛公社在村南建設一長15米寬5米高7米的石混板式橋一座。

1976年初劉家窪水庫擴容,十三戶民眾的住宅搬遷。新建石質橋一座。

1977年劉家窪水庫上游攔截,在水庫南建一長600米、最高點11.7米的石質揚水站一座、配置295型柴油機為動力。

1982年12月全大隊施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全村土地(1338畝)按照人均一畝地承包到戶。

1983年8月,原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3年秋原村國小進行改造,新建教室6口、辦公室3間、護校房一間。

1984年7月新建辦公大院一處,房屋11間。

1989年初,在村西新建變電室一座、新增50KVA變壓器一台、高壓線路700米、低壓線路1260米。7月,新建村衛生室6間。

1991年冬投資3.8萬元,建高13米、容水量27立方的水塔一座,鋪設主管道1260米支管線3480米,年底實現了戶戶用上了自來水。

1992年秋、村委會開通第一部程控電話。

1999年冬,建成大棚12個、其中四個採光棚。

2000年,村內主要街道中心街進行改造、鋪設瀝青路面長700米。同年,村民劉鐸購置桑塔納轎車一輛,為村第一輛轎車。

2002年秋,新發展桑園60畝,用於桑蠶養殖。

2011年3月,新建一處配套齊全的高標準衛生室。

2012年對中心街、金橋街進行硬化總長度1650米、寬6米;(2)同年秋對這兩條道路進行了綠化。

經濟發展

農 業

新中國成立前,全村共有土地736畝, 60%的耕地在幾戶地主掌握。1951年土地改革後成立互助組時有耕地820畝,有互助組23個、占八成的農戶參加。1953年,全村農戶參加初級社。1955年參加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屬魏家莊大隊。1978年,有五個生產小隊,耕地面積1338畝。2013年計稅面積為1108畝。

新中國成立前,糧食畝產123斤、1951年畝產146斤、1953年畝產152斤、1955年畝產213斤、1958年畝產287斤、1970年小麥畝產278斤、玉米233斤、花生141斤。1976年小麥畝產605斤、玉米450斤、花生149斤。2000年小麥畝產750斤、玉米800斤、花生260斤。2013年小麥畝產760斤、玉米850斤、花生350斤。村是當地生薑生產主地之一,生薑主銷地是四川、貴州、安徽等地。

畜牧業

1970年大牲畜存欄52頭、生豬存欄240頭。1976年大牲畜存欄54頭、生豬存欄445頭。1982年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戶戶養殖大牲畜、生豬,時大牲畜203頭、生豬存欄811頭。

水利建設,1977年原村第四生產隊未解決南坡水源缺乏的困難,將劉家窪水庫上游攔截,在水庫南建一長600米、最高點11.7米的石質揚水站一座,配置295型柴油機為動力,解決村南260畝地的抗旱之需。1978年村有揚水站一座、大口機井4個,水澆地面積達到了540畝。

農業機械

新中國成立前,村內農業生產一般仍較原始,即:牛拉犁、人挑糞,只有極少戶有車(二把手、獨輪車)農作物收穫用人力即鐮割、撅刨、肩挑、人抬。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發生部分變化。農戶入社後,經濟有了一定發展逐步添置耕牛車輛機具如:雙輪雙鏵犁(雙輪雙鏵犁由於費力,使用一段時間後被廢棄)、獨輪車、雙輪地排車、轆轤頭、水車、二人擰。以後發展到拖拉機,1979年村民劉自長第一個購置12-195型拖拉機。1983年劉福讓第一個購買電動抽水機,2007年劉放第一個購買收割機及旋耕機。以後發展到農業運輸有三輪(機動 電動)車、手扶拖拉機、脫粒機等小型農機具。2013年,村內有大型收割機3台耕地機具大型3台,小型70餘台,糧食加工機具配備齊全,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

工 業

1964年5月籌建油坊,經5個月的籌備,建成由四盤人力螺旋壓榨機、一台擠豆機、一台140型柴油機及輔助設備、辦公設備、兩名管理人員加10名工作人員組成的油坊一處,年收入5000元 ,1988年後承包經營,經幾易其主,由於經營不善,於2002年關閉。

1977年3月建一磚窯廠,占地面積3.6畝、取土厚度3.0米,購置一台日產磚坯制磚機、配備295型柴油機為動力,工作人員20名,年收入2600元。直到1995年因以後的承包人管理缺乏經營技能,連年虧損,關閉廢棄。(1995年後的情況呢?)

服務業

1963年,村內開辦第一個代銷點,由李常富經營, 1988年後由於經營體制改變,鼓勵發展個體經營集體經營代銷點被迫關閉,以後發展成個體門市部2個,由村民魏繼更、劉自銀開辦。2013年,村內由村民自己開辦的超市3處。

文化事業

新中國成立前,村內有一民間雜耍班子,每年春節前後在村內空地上踩高蹺、跑旱船、耍龍燈和扒二鬼。在此基礎上初級社時成立豫劇團,有業餘演職人員30餘人,服裝道具、樂器配備齊全,演出劇目10餘種,突出劇目有《豹頭山》、《對花槍》、《五鳳嶺》等。曾在南驛、磁窯花觀等周圍大村演出,1967年文革時被迫停止演出、劇團解散。1968年初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有成員22人除演唱毛澤東語錄歌、還以演唱地方戲如《(三把鏈)、《朝陽溝》、《紅燈記》等,宣傳毛澤東思想。90年代後村配備圖書、閱覽室,內備圖書200餘冊,供村民學習。

教育事業

1962年成立國小一處,設四個教學班(一致四年級)、兩名教師、一間辦公室,公社派李德義老師任教併兼任校長、大隊聘民辦教師2人,採用複式授課,適齡兒童入學率占80%。1971年村國小附設國中班、兩個教學班(五、六年級)。1982年村國小設學前班二個,教師2人。1999年村國小以及學前班一同在上級統一安排下撤消,全部師生一同轉入張莊完小。截至2013年村共考入大學本科以上的學生共18名、其中碩士2名。

醫療衛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前村內居民生病一般都採用民間療法(針灸、放血)。1971年村始設衛生室,配備三名醫務人員(赤腳醫生)。1996年醫療體制改革後建設衛生所,配兩名醫務人員、負責本村衛生、防疫、治療、外送等業務。2009年為解決村民看病難報銷難的問題,經村委會與縣二院協商村內重設衛生室,由縣二院派一名醫生在村衛生室坐診,負責本村衛生、防疫、治療新農合報銷等業務。

自然資源

石灰石,鉑金紅石,銅礦,鋁土,鎂鹽,陶土。

傑出代表

1、魏傑 1918年3月生,曲阜明德中學畢業,1937年參加革命,歷任班長、排長、連指導員,1940年10月日寇對津浦沿線進行掃蕩,在東莊鄉老莊子南山坡上與日寇作戰時不幸犧牲、時年二十二歲。

2 劉福鐸 1930年10月生,1947年8月入伍,服役於華東野戰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1951年赴朝作戰時任營長。1961年轉業,任吉林省集安市糧食局局長,2010年病故。

3 劉放 1933年7月生人,1948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於1949年上海戰役和抗美援朝的戰鬥中榮立三等功各一次。曾任26軍77師231團警衛員、文書、文化幹事、炮兵357團幹事、省公安廳勞改局科員、副科級,山東拖拉機廠會戰指揮部副指導員、副部長、省工交辦公室、省委清查辦公室幫助工作,省經委幹部處正處級、副處長、政工處處長、老幹部處處長。1994年1月離職休養。2000年病故。

4 劉自義 1947年入伍,華東野戰軍某部服役,1951年12月赴朝作戰,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1960年轉業,任山東蓬萊縣供銷社副經理經理。1989年退休。

5 劉自田 1940年2月生,1958年9月入伍,廣州軍區任某部海運大隊服役,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大隊長(正營級)任職時患病1969年4月病故。

6 劉自順 1943年3月生,1960年入伍,大本學歷,濟南軍區某部服役,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宣傳科長、濟南陸軍學院宣處處處長,1989年轉業、任山東經濟日報副總編、省經貿委紀檢處黨組書記,2008年退休。

7 劉自利, 1967年9月生,1984年入伍,黨員,戰略博士研究生。先後在信陽陸軍學院、軍事教育學院、陸軍指揮學院、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義大利陸軍作戰學院學習深造。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被評為優秀機關幹部、優秀黨支部書記總參司令部條例修編先進個人、總參作戰圖示規範專家成員、南昌陸軍學院客座教授、全軍育才銀獎。歷任文書、班長、排長、連長股長、營長,師團作訓參謀、副主任、主任等職務;現任總參謀部所屬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國防動員系地方武裝作戰教研室主任(副師)、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